Saif 的一對子女各有一個中文名字,兒子叫啟益,女兒叫珊恩,都是在香港出世。我幫啟益斷斷續續補習了一段日子,初見起色,Saif 便對我說:「你可不可以抽空幫珊恩也補習一下?她小學讀國際學校,搬來大埔之後轉讀中文中學。她面對的問題可能更大。」
Saif 說得對。四歲至九歲的小孩接受不同語文的能力最強。珊恩到中一才開始學中文相對比較吃虧。即使如此,啟益在學習成語的時候也遇到不少障礙。他畢竟不是中國人,對個別成語需要詳細解釋。舉一些例子:九牛一毛和不 翼而飛兩個成語,只要運用一下想像力便不難明白,但畫龍點睛和青出於藍卻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首先,龍是甚麼動物?畫龍為甚麼要到最後才點睛?點睛 之後發生了甚麼事?這個成語故事有何寓意?至於青出於藍就更費唇舌了。首先要澄清青色與藍色的關係,跟着要指出成語後面還有四個字——而勝於藍,最後當然 要解釋整個句子的意思;如果能夠與「冰生於水而寒於水」相提並論就更理想。
珊恩在中國歷史面對相同的困惑。她最難理解春秋戰國的來龍去脈,因為孔子和秦始皇對她來說異常陌生,無助她了解這段歷史。
珊恩面對另一個重大的轉變是宗教科。她的父母信奉伊斯蘭教而她卻在一間基督教中學就讀。對於《摩西五經》(Torah) 因為幼承庭訓她有相當的認識,但講到《新約》卻是一個全新的觀念,特別是可蘭經說耶穌是先知而聖經說耶穌是聖子、是神,珊恩為此顯得非常迷惘。
有一次我問 Saif 和 Naz:「珊恩如果返教會,你們反對嗎?」Saif 說:「只要她不學壞,我們已十分感激了。」真是天下父母心!我又問:「她如果決定受洗成為基督徒,又將如何?」他們都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