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集思錄 (0410)

** 查良鏞先生在《明報》主政的年代是《明報》聲譽最隆的年代,但 稿酬卻不是最高。一位著名的專欄作家憶述當年如何與幾位同文設下「鴻門宴」,在席間向查先生要求加稿費。查大俠當然不是浪得虛名,酒酣耳熱之際還懂得耍太 極。他說:「難得高興,讓我們先吃飯,稿費的事明天再談。」第二天,各人卻收到查先生的信,情文並茂,言辭懇切,詳述不能加稿費的苦衷。據該專欄作家所 講,感動得差點主動提出減免稿酬。

** 查先生聰明,知道自己的弱點,要講一定講不過幾位當時得令、舌燦蓮花的專欄作家。他唯有使出自己的強項,以文字來說服各人。

** 有人統計過,口才好的人多數寫得一手好文章,相反,文章寫得好的人卻往往拙於言辭,證於查先生,倒是非常貼切。

** 然而口才好的人未必可以成為演說家。陶傑在今期 (1047)壹週刊》的專欄裡說:「中國三千年文化傳統,竟沒有一個演說家。」準確一點說,是沒有出色的面對群眾的演說家。陶傑將這個現象歸咎於中國人奴性太重、框框太多。

** 這令我想起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堪稱是一位傑出的演說家。他雄辯滔滔,本身卻沒有著作。他的言論主要是由他的學生記錄下來。

** 耶穌也沒有著作。耶穌在世上的言行也是由門徒記錄下來。耶穌的 言論扼要簡明,擅於在不同場合作不同比喻。有人要用石頭打死行淫的婦人,耶穌卻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有人問耶穌應 否納稅給凱撒,耶穌說:「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這就是機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