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修士牟敦 (Thomas Merton) 晚年將思想的重點轉向東方,從甘地的非暴力精神轉到道家的莊子和佛教的禪宗,最後跟鈴木大拙、達賴喇嘛做了好朋友。
接觸《莊子》之後,牟敦豁然開朗。在《遇見牟敦——盧雲眼中的默觀者》這本書裡面,我們可以看見牟敦如何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牟敦先譯寫一段《莊子》:「一個人愈是向身外尋求『善』,彷彿那是可以取得的東西,他就愈發要討論、研究、瞭解、分析這『善』的本質,因而深陷於抽象的概 念,和混亂、分岐的意見之中。我們愈是客觀地分析『善』,就愈將『善』視作要用特別的道德方法才能獲得的東西,而『善』也就愈加顯得不真實。當它愈顯得不 真實,它就離我們愈遠,遠到抽象、來世或不可企及的距離。我們因此也更專心思索要用甚麼方法才能獲得它。當目的愈來愈遙遠、愈難達到時,須要採取的方法便 愈趨複雜、精細。到最後,僅僅是研究這方法,便已耗盡全力,反而忘了本來的目的 ...... 這情形無非就是組織性的絕望 (organized despair):道德家所教導並要求的『善』,最後卻成了『惡』,而且是格外的『惡』,因為這無望的追求,會分散一個人的注意力,使其不再注意到自己早已擁有,而今卻加以輕視或忽略了的『真善』。」
牟敦跟著為這段文字下了一個註腳:「任何研讀神學的人,必會覺得這番話是對他們的挑戰。但以下這些問題卻是不能迴避的:凡是關於上帝的討論,都能讓我們更 接近上帝嗎?我們對救恩奧秘的理智解讀和仔細分析,能讓我們更接近真理之源嗎?不斷強調神學是一門客觀科學,能給我們開啟一條道路,通往我們尋求的『那一 位』嗎?還是真的如莊子所說,我們看不見自己早已擁有的『那一位』,卻拚命以愈來愈複雜的方法想要抓緊我們尋求的上帝,而祂最後依然停留在我們掌握之 外。」
盧雲認為,是莊子的「無為」,讓牟敦看見一條出路,使我們不再與上帝隔絕。
「無為」不是甚麼都不做,而是不做多餘的事情。上帝就是「道」,早已植根在我們心裡,毋須向外尋找;愈尋找,距離上帝愈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