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經過尖沙嘴彌敦道與中間道交界的一幢商業大廈,總要瀏覽一下大堂的水牌,看看一位醫生的姓名更正了沒有。這位醫生是樓上一個醫療中心的成員,名叫憑威才。咦!竟然有人姓「憑」?正要在心裡歌頌中華民族何等浩瀚之際,卻瞥見下面一行英文字,寫著:Dr. Richard Fung。那就怪了。按理「憑」的普通話或廣州話發音都不應是 FUNG, 哪「憑威才醫生」會不會是「馮威才醫生」之誤?更怪的是,這個醫療中心的水牌已存在了一段日子,難道這位馮醫生本人或他的同事或他的病人從來沒有留意到這 個錯誤?而水牌製成之日,負責製作的公司有沒有先校對一遍才讓它面世?還是所有人都像胡適筆下的差不多先生,得過且過就算?
將軍澳樓盤「日出康城」第一期「首都」的英文名稱是 The Capitol。但首都的英文翻譯不是 capital 嗎?怎麼會變了capitol?若說一個地產項目動輒涉及幾十億元利潤,按理不會犯這樣的毛病,然則內地官方「人民網」將毛澤東列作通緝犯又應如何解釋?
作家陶傑(即曹捷)基調是個詩人,按理寫作會較為嚴謹,筆 下的文字會精煉得多。然而他最近在蘋果日報副刊的專欄竟說「耶穌三十歲就死了」,跟著在壹週刊的專欄一時說「種生機」,一時又說「種生基」,莫衷一是。這 明顯是寫作前沒作資料蒐集,完稿後也沒經核實所致。也難怪!他日常筆耕無數,絕不可能如寫詩一樣,字斟句酌,改完再改。換了在美國,每日寫一篇文章便有幾 十份報紙轉載,生活固然無憂,還可以請一個秘書專責執漏,何須擔心會貽笑大方。不過,話分兩頭,報章雜誌不是有人專職校對嗎,何以會出現如斯錯誤?看來這 是個老問題了。在香港,文字編輯(Copy editor)一向不受人尊重,校對又被視為非專業人才,面對名家作品,明知有錯也不敢請示、改正,哪只好由作者自負文責了。還好,得過且過的作者碰上得過且過的讀者,總算是無傷大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