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詩與詩人

今期 (1107) 《壹週刊》〈非常人語〉專訪詩人也斯 (原名梁秉鈞,現任嶺南大學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卻同時凸顯了他與李純恩之間的一道牙齒印。事緣食家兼藝評人劉健威在其開設的飯店「留家廚房」的玻璃門上印了友人也斯的詩作〈鴛鴦〉,引來李純恩的揶揄。

〈鴛鴦〉開頭這樣寫:「五種不同的茶葉沖出了 五種香濃的奶茶,用布袋 或傳說中的絲襪溫柔包容混雜 沖水倒進另一個茶壼,經歷時間的長短 影響了茶味的濃淡,這分寸 還能掌握得好嗎?若果把奶茶 混進另一杯咖啡?......

李純恩的讀後感是:「...... 那一段文字,花了我五分鐘的生命,看了又看,每個字都認得,但放在一起就不知道他究竟在說甚麼。還是個在大學教書的『學者』,這般水平,不過百十來個字就 露了底。」這還不止,他更一腳踩死所有寫新詩的詩人。他說:「在香港,這類『詩人』特別多,因為語文根基太差,思維能力也有問題,所以講話和寫文章都有障 礙,說話說不全一遍,寫文寫不了一篇。」

乍看〈鴛鴦〉開頭一段,的確令人產生「我都可以做詩人」的錯覺。然而要評論一首詩的好壞,理應有客觀的標準。李純恩的觀感卻是,〈鴛鴦〉根本不是詩。這樣意氣用事,猶如堵塞了評論的大門。

也斯在訪問中告訴記者:「後來他 (李純恩) 通過陶傑跟葉 輝打招呼,說他沒有題材而已。」意即李純恩透過陶傑和葉輝希望將事件擺平,但李純恩已鄭重否認有這回事。而也斯這樣說也值得存疑。很多人都知道,陶傑就是 曹捷,十六七歲的時候便以寫新詩揚名,並得到余光中的賞識。李純恩貶低新詩及新詩人卻找陶傑居中說項?這不是指着和尚駡禿驢嗎?

有人說,散文寫得好未必可以寫詩,相反,詩寫得好大多可以寫得一手好散文。我也剛巧寫了一首詩,正想發表,現在真是進退兩難了;是獻醜呢還是藏拙?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飄零燕

「我從小的最大願望不是當老師、當醫生,而是將妹妹撫養成人。」何玲八歲喪父,十歲喪母,十一歲時連祖母也去世了。 從此她跟五歲大的妹妹相依為命。她身兼母職,邊讀書邊照顧妹妹。雖然祖母留下的糧食夠兩姊妹吃兩三年,但她捨不得買餸,鹹菜白飯又是一餐。她在學校寄宿, 每周回家便替自己和妹妹準備一星期的鹹菜,洗好米,也洗好所有的衣服。可是妹妹年紀太小,飯都煮不熟,以致經常胃痛。何玲沒有放棄妹妹,也沒有放棄自己。 她不但讓妹妹考上高中,自己靠獎助學金更大學畢業,考上研究院。

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合該是粵語殘片的橋段,卻活生生在四川重慶市萬州區上演。今年秋天,何玲要到遼寧大連理工學院升學,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她坦言放心不下,希望妹妹能吃飽穿暖,不受欺負。

無論何玲兩姊妹有沒有宗教信仰,或有甚麼宗教信仰,我都誠心為她們代禱,求天父看顧這一雙飄零燕。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集思錄 (0511——補遺)

** 不少人欣賞簡炳墀,因為他牙擦得來絕不矯情,正是心中有話便宣 之於口。最近有報道指簡炳墀居住的上水丁屋霸佔了萬幾呎官地,他直認不諱,還說:「搞逆權侵佔都得啦,我冇搞之嘛。一個人梗係愈住愈大嘅啦,邊有人愈住愈 細先?」屋愈住愈大、車愈坐愈細本來是要鼓勵人發奮上進,而不是霸佔公家財物的藉口。至於逆權侵佔,如果適用於簡炳墀的居所,則半個新界的官地皆早已易手了。

** 印度裔港人阿星瓜分超級六合彩頭獎帶來兩個啟示:1)福至心靈。阿星只花四十元隨便劃了幾注六合彩便贏得四千幾萬,何須求神問卜打崩頭?2)切忌犯本大包圍。一旦遇着阿婆發夢或殺出一個幸運「星」便喊都無謂了。

** 阿星中了六合彩,堪輿學家蘇師父又有話說。他說北角馬寶道投注站風水好,又說阿星的猶太鼻長而有肉,非平凡人,而阿星的未婚妻則生成一副旺夫相。至於開獎前蘇師父公布的貼士 2號和 7號無一入圍則提也不要提了。

** 比蘇師父更厚面皮的是美國加州一名布道家坎平 (Harold Camping)。他預言審判日會於五月二十一日降臨,世界各地將有特大天災。大多數人都希望坎平預測錯誤,尤其是在五月二十日中了六合彩的 阿星。不過,坎平也有不少粉絲;有人為此捐盡家財,有人辭掉工作,有人事先將寵物人道毀滅。然而最有趣的是,連坎平雇用的員工也不相信他的「末日論」。他們 說:「五月二十一日會照常上班。他作過太多類似的預言了,無一應驗。」

** 人總是善忘的。無論蘇師父或坎平,只要面皮夠厚,大可以再接再厲。所謂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終有一天他們會估中。即使屢試屢敗,也可以來個馬後砲,自圓其說一番。馬後砲,英文是 Monday morning Quarterback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天道循環

艾未未被失蹤之後,他的母親高瑛哭斷了腸:「我和艾青大半生跟隨黨 ...... 嗚嗚嗚 ...... 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為人父母者聽見無不動容。然而近閱古德明的專欄才知道,艾未未的父親艾青當年也曾充任共產黨的打手。

一九八一年,鄧小平決定「反資產階級自由化」,明言「要批判電影文學劇本《苦戀》」。《苦戀》作者白樺回憶當時情景說:「作家協會副主席艾青對着我,淚眼模糊,表示同情;但是,在批鬥大會上,卻狠狠罵了我一頓。」

其實,白樺被「狠狠罵了一頓」已算是皇恩浩蕩,換了在文革,腦袋隨時要搬家。

這就是共產黨!在共產黨人之中隨便抽一個出來,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情味,不過,一旦捲入政治運動,要服從黨的意志,便人 性泯滅,即時變臉。而艾青、高瑛夫婦發夢也想不到會有一個敢於跟黨對着幹的兒子。我期待將來會有江未未、胡未未、溫未未、習未未等出現,好讓一眾領導人感 受到,針唔拮到肉唔知痛。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愛國就是唱國歌?

五月十四日,李怡在《蘋果日報》社評引述讀者廖女士傳來她朋友的一封信。信中提及「此次返杭州,談起現在香港每天播新聞前都播國歌,人們不禁失笑問道:不是真的吧!大陸的新聞聯播都沒有播國歌。」

從前,香港電視不是通宵廣播的,大約深夜便要收台了。每晚收台之前總會播一段短片:英女王偕同王夫徐徐步入西敏寺大教 堂,接受加冕,襯底的是英國國歌〈天佑我王〉。隨着香港民智漸開,終於有人提問:「一定要播這段短片嗎?」港英政府回覆:「播或不播由電視台自行決定。然 而電視台須間歇在螢幕上顯示台徽,否則違法。」

在電視播國歌原來不是聖旨,是下面的奴才識做。不過,這樣也好。這樣可以令香港人時刻謹記: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曲線歧視

有中大學生發起爭取「無障礙」宿舍空間,即容許宿生選擇任何房友的男女生混合宿舍。我對這個議題沒有預設的立場,但發起人之一劉璧嘉同學講的一番話倒令我聯想起另一件事。她說:「性別友善宿舍概念在台灣、美國等地的校園已流傳多時 ...... 最多人說的是,香港的文化根本未準備好去討論這個議題,香港人是不會接受這般解放的思想。」

一直以來,港產電影都不容許出現粗言穢語,儘管這些粗言穢語我們每日在街上都可以聽到。西片卻不同。西片沒有這個限 制。無論幾正經、幾高檔的西片也會出現粗言穢語,以迎合劇情,反映現實。何解?這要追溯到港英時代。當時的殖民地政府正是以「香港的文化未準備好,香港人 不會接受」為理由限制港產片劇中人說粗言穢語。這究竟是要保護香港人還是歧視香港人?

劉璧嘉和另一位發起人同是中大三年級的學生,都快將畢業了,犯不着帶頭爭取甚麼。但誠如劉璧嘉所言,他們只希望廣播種子,由下一代接棒。任何事業、任何領域都需要先行者,而先行者總是值得尊敬。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無名基督徒

不少初信者心中都有一個疑惑:一個從沒有機會認識耶穌但不斷自發地行善的人和一個壞事做盡的基督徒相比,哪一個可以 ...... 或準確一點說,哪一個更有資格獲得救恩?

二十世紀一位神學家拉內 (K. Rahner) 認為,基督徒就是追隨基督、以基督為榜樣的人。但基督信仰有「明顯」和「隱含」之分。那些沒有認識耶穌、信奉耶穌的人,只要憑良心行事,仍可以獲得救恩。他稱之為「無名基督徒」(anonymous Christians),是對基督懷有隱含信仰的人。

拉內的理論解開了很多人的心結,讓他們知道教會以外也有救恩,雖然沒有明確地歸主,死後也未必會下地獄。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機會認識耶穌和認識了卻不相信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集思錄 (0511)

** 今次得以成功獵殺拉登,表面上是由於美國瞞着盟友巴基斯坦,單 方面採取行動,派遣海豹突擊隊,以竟全功。但玄機卻在於事後巴基斯坦總統和軍方都成為塔利班的頭號報復目標,其次才輪到美國。為何塔利班會遷怒於巴基斯 坦?除非巴基斯坦首鼠兩端,為重大政治利益出賣了拉登。既說出賣,即拉登和巴基斯坦根本就是同路人。這亦解釋了拉登何以一直以來匿藏於巴國首都伊斯蘭堡附 近一個軍事學院的比鄰而不被發現。

** 看來美國一早已得知拉登藏身之所,只是到現在才認為時機成熟,採取行動。何謂時機成熟?是否臨近大選,要為奧巴馬爭取連任造勢?

** 有陰謀論者說拉登其實未死,然則奧巴馬為何要匆匆公布其死訊?如果兩日後拉登發放一段最新的錄影帶,顯示他仍然在生,哪奧巴馬還有機會連任嗎?

** 奧巴馬決定將拉登就地正法,就是要避過審判等法律程序,以免夜長夢多。

** 今次 Obama 殲滅 Osama,未知一眾玄學家會否食住上,借題發揮?

** 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無綫新聞部派了巴基斯坦裔女記者利君雅到美國領事館門外報道拉登的死訊,的確營造了特殊效果。

** 據報拉登藏身於價值一百萬美元的豪宅,但鏡頭所見,只是一間普通的大屋。況且一百萬美元,折合港幣七百八十萬而已,簡直笑死香港人。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七問教宗

在基督教,7代表圓滿 (a complete)。今年復活節,教宗從世界各地不同國籍的人士所提出的問題當中,揀選了七條來回答。

第一條問題由一個七歲的日本女孩子提出。她問:「為甚麼兒童要受苦?」教宗答:「我也有同樣問題 ...... 我們也沒有答案 ...... 耶穌也如你們一樣無辜受苦。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苦難不是無意義的,而是天主背後的慈愛安排。」這樣答很平實,但未知能否令小女孩信服。如果說有樂必有苦,苦樂是相對的,是一體兩面,這又太接近道家思想了。

第二條問題由一個意大利植物人的母親提出。她問:「我兒子的靈魂是否仍在他體內?」教宗答:「當然在,情況也許像一個結他的弦斷了不能彈奏 ...... 這隱藏的靈魂感受到妳的愛 ...... 父母每天陪伴是愛的表現。我鼓勵妳繼續,撫慰他受傷的身體和受苦的靈魂,向世人彰顯信德。」這樣答頗為誠懇,也間接否定了安樂死。

第三條問題由伊拉克一個受壓逼的年輕基督徒提出。他問:「怎樣說服基督徒社群離開國家不是唯一的辦法?」教宗答:「我每天也為伊拉克等地受苦的基督徒祈禱 ...... 教廷長期接觸其他基督徒及穆斯林團體,希望與他們修好,透過對話,重建分裂的社會。」這樣答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只是顧左右而言他。

第四條問題由科特迪瓦一個穆斯林婦女提出。她問:「你能給這受戰火摧殘的國家甚麼意見?」教宗答:「我已委託正義和平委員會主席到科特迪瓦調解 ...... 你們也相信耶穌是先知 ...... 祂邀請各方放棄暴力,重新對話,和平共處。」這樣答非常巧妙,也非常得體。

第五條問題由一位意大利信徒提出。他問:「耶穌死後至復活期間曾進入地獄,那麼世人死後 進入天國前會怎樣?」教宗答:「耶穌展開的不是地理或空間的旅程,而是靈魂的旅程。進入地獄是指祂穿越過去,救贖歷代世人。世人獲耶穌救贖,死後可與神同 在。」歷代世人當然不單指基督徒。

第六條問題由另一位意大利信徒提出。他問:「耶穌復活後的『光榮身體』跟生前有別,連門徒也認不出祂。為甚麼?我們 死後復活也會這樣嗎?」教宗答:「世人不能為『光榮身體』下定義,但這顯然超越生物或物理定律。」所謂「光榮身體」,大概如登山變像。也幸虧彼得、雅各、 約翰曾在高山上親眼看見耶穌變像,否則門徒又怎會相信這「光榮身體」就是復活的耶穌。

第七條問題由一個匿名者提出。他問:「怎樣理解耶穌死前託付門徒約翰照顧聖母瑪利亞?」教宗答:「聖母是所有基督徒之母。耶穌透過約翰,把母親交託給所有信徒。」這解釋了天主教為甚麼將聖母瑪利亞放到這樣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