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活在夾縫裡的香港人

Saif 的一對子女各有一個中文名字,兒子叫啟益,女兒叫珊恩,都是在香港出世。我幫啟益斷斷續續補習了一段日子,初見起色,Saif 便對我說:「你可不可以抽空幫珊恩也補習一下?她小學讀國際學校,搬來大埔之後轉讀中文中學。她面對的問題可能更大。」

Saif 說得對。四歲至九歲的小孩接受不同語文的能力最強。珊恩到中一才開始學中文相對比較吃虧。即使如此,啟益在學習成語的時候也遇到不少障礙。他畢竟不是中國人,對個別成語需要詳細解釋。舉一些例子:九牛一毛和不 翼而飛兩個成語,只要運用一下想像力便不難明白,但畫龍點睛和青出於藍卻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首先,龍是甚麼動物?畫龍為甚麼要到最後才點睛?點睛 之後發生了甚麼事?這個成語故事有何寓意?至於青出於藍就更費唇舌了。首先要澄清青色與藍色的關係,跟着要指出成語後面還有四個字——而勝於藍,最後當然 要解釋整個句子的意思;如果能夠與「冰生於水而寒於水」相提並論就更理想。

珊恩在中國歷史面對相同的困惑。她最難理解春秋戰國的來龍去脈,因為孔子和秦始皇對她來說異常陌生,無助她了解這段歷史。

珊恩面對另一個重大的轉變是宗教科。她的父母信奉伊斯蘭教而她卻在一間基督教中學就讀。對於《摩西五經》(Torah) 因為幼承庭訓她有相當的認識,但講到《新約》卻是一個全新的觀念,特別是可蘭經說耶穌是先知而聖經說耶穌是聖子、是神,珊恩為此顯得非常迷惘。

有一次我問 Saif Naz:「珊恩如果返教會,你們反對嗎?」Saif 說:「只要她不學壞,我們已十分感激了。」真是天下父母心!我又問:「她如果決定受洗成為基督徒,又將如何?」他們都無言以對。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是祝福,不是咒詛

Saif 的兒子在大埔一間小學讀三年級,上一次考試英文科有 97分,羨煞不是同學,但中文科只得 7分,淪為笑柄。Saif 為此非常苦惱。他說:「找中文補習老師不難,但這個老師英文也要好,才可以同小兒溝通。」我說:「你繼續找。未找到之前,我會盡量抽時間幫他一把。」

有一次,Saif 的兒子問我「壽」是甚麼意思。我說:「『壽』是 Longevity。別人生日,可以祝他長壽;是吉祥語。」

月初我過生日的時候,Saif 送我一份禮物,說是感謝我的幫忙。他兒子從旁說:「這份禮物你一定喜歡。我們找了很久才在赤柱找得到。很多遊客都買。」

我拆開花紙,是一件白色 T 恤,前後都印着大大個黑色的「壽」字。真是啼笑皆非!然而從 Saif 兩父子的眼神我知道,這是祝福,不是咒詛。

文字的意思有賴讀者詮釋,是善意還是惡意,一切在乎心。

但有一些文字畢竟單純而直接。昨天我看見一個正在學行的 BB,嘴角滴着口水,東歪西倒,跌跌撞撞向我走過來。他身上的汗衫有一行字:Dad + Mum = Me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覆網友小不點

親愛的小不點:

其實我一直都有留意黃福榮的新聞和事蹟,只是不急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先不要問黃福榮有沒有宗教信仰,或有甚麼宗教信仰。捨身救人始終是崇高的行為,值得世人尊敬。隨着他多年來的善行陸續曝光,我們得知他不是一個「忽然行善」的人;事實上,「忽然行善」也沒有甚麼不對,起碼比「忽然愛國」高尚得多。今次他是在安然脫險之後再折返災場救人而遇難的,這更凸顯他的無私和偉大, 雖然他的三姐說:「我細佬覺得自己都係一個普通人,(救人) 係本能反應,又唔係一心想捨己救人。」

黃福榮的三姐還說,阿福不會喜歡這種烈士光榮。儘管如此,多名香港高官三日前親臨深圳灣口岸列隊迎接阿福的遺體,並在靈柩上覆蓋特區區旗。而在昨天的全國 哀悼日,阿福更被點名讚揚。不過官方的介入總讓人有「怪怪地」的感覺,跟阿福的善行不大協調。我也相信阿福不會把虛名放在心上。他最着緊的是被他救出來的人沒 有生命危險,並能好好的活下去。

在一個流行造假、認假的國度,黃福榮的善行倒是真的。

** 黃福榮金句:「在公益和奉獻愛心的道路上,如果我死了,是上天對我的恩賜。」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慎思明辨 (外一章)

羅馬人一向敬拜主神朱庇特 (Jupiter),即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宙斯。但在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神殿裡供奉的神祇卻愈來愈多。這不是基於宗教,而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

當年羅馬帝國東征西討,版圖不斷擴張,為了易於統治,每征服一個地方,便將當地人民信奉的神祇納入自己的神殿中,一起供奉。這實際上是一項懷柔政策,但有一個附帶條件:當地人民必須出席羅馬人的祭祀大典,算是履行公民責任。

然而這項懷柔政策遇上基督徒卻產生巨大的阻力,原因是基督徒拒絕出席祭祀大典。自此基督徒便成為羅馬帝國統治者的眼中釘,更被視為異端。

二千年前,基督徒腰板挺直,沒有順服執政掌權者。今天,吳宗文牧師卻呼籲信徒順服,為的是要令中國對基督教改觀;他口中的「中國」,無非是中共政權。然而 中共的領導人是神的用人嗎?是行善的、伸冤的、罰惡賞善的嗎?是大衛、所羅門嗎?古今中外不少獨裁者都利用《聖經‧羅馬書》要人民順服,而今胡錦濤、溫家 寶不方便說出口的都由吳宗文牧師說出來了。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集思錄 (0410——補遺)

** 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科學家相信到將來糧食短缺的時候,人類便要吃蟲維生。這算噁心?未算。報載不少人為求減肥,竟付錢吃別人排出來的寄生蟲。因此,下次在餐廳發現食物裡有蟲,千萬不要投訴,靜靜地吃了就算,當作一次演習。

** 從前用手抄寫文件,如果要一式兩份,便須在兩頁紙中間放一張複寫紙 (俗稱過底紙)。複寫紙英文叫 carbon,複寫副本就是 carbon copy,即 c c。在電腦橫行的時代,已毋須再用複寫紙了,但我們仍沿用 c c 這個字眼。

** 差餉原本用作支付差人的糧餉,但現在警察的薪酬已不再由差餉支付,差餉是否應改過另一個名稱?

** 愛因斯坦和葉錫恩兩個名字雖然都是音譯,但愛因斯坦是男性、是科學家,所以用「因」,而葉錫恩是女性,也是基督徒,所以用「恩」。這是約定俗成。

** 有人說基督徒不應引用佛家或道家的詞彙,我卻認為不必太過執着;生為中國人,根本避無可避。舉一個例:逍遙自在。佛家說「大自在」,道家說「逍遙遊」,這就是逍遙自在的出處。

** 今期 (18卷‧總104)《傳 書》雙月刊的主題是「閱讀‧生命更新」,其中第九頁有一段編者按語:「一些教會只鼓勵信徒閱讀由神學家或基督徒所撰的『屬靈書籍』,其他都不屑一顧。這種 狹隘的聖俗二元觀不單造成信徒膚淺,也漠視人世間對生命的呼求。」旁邊有一大段節錄,是華人靈修神學作者蔡貴恆牧師自述鄭愁予的詩如何塑造其渴慕真實與善 良的性格。

** 陶傑在上期 (1048)《壹週刊》的專欄裡這樣寫:「基督教並不完美,相反也有許多人信得走火入魔,但這個文化是一個民族基本人格的保障 ......

** 其實任何宗教都有原教旨主義者,也有改革派和信得走火入魔的信徒。你屬於哪一類?不必對號入座,倒要時刻反省。

** 電影〈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 有一句精警的對白:「教會也會犯錯,因為人會犯錯。」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視死如歸

據說狄娜在離世前的一段日子已放棄治療,甚至拒絕進食,相信這和她的癌病經治療後數度復發有關。這不是安樂死,是她不想再撐下去。

我也曾認真考慮過,如果我患了癌症,應否放棄治療。

我的父母、舅父、大哥皆死於癌症,按理我患癌症的機會很大。至於跟癌症搏鬥所付出的代價我也見識過不少。我太太的大嫂當年因乳癌割去一邊乳房,幾年後復 發,癌細胞上腦,引致短暫失憶。手術後不久癌細胞轉移至肺部;肺癌最痛苦,呼吸困難還要不斷抽走肺裡面的積水。折騰了大半個月她終於熬不住了。

我太太也是死於肺癌;病發時已是末期。醫生建議化療,可是第一個療程還未完成她的身體已陷於崩潰。她一路苦苦掙扎但結果還是一樣。要是她一開始便放棄治療,身體機能未必會如此急劇衰退,她起碼有一段日子能清醒地、平靜地跟愛兒一起度過。

近年美國有研究顯示,外科手術、電療、化療都不是對付癌症的最佳方法,因為手術後癌細胞很快便會轉移,而電療、化療除了殺死癌細胞,也同時會殺死正常的細胞,這等於同歸於盡。研究報告建議病人要徹底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並對癌症採取正確的態度。

我無意向任何人推銷這種另類治療,只是癌病一旦臨到我身上,我會傾向於選擇這個方法,得就得,唔得就算。或曰:「何不現在就改變你的生活方式?」說起來真 是無奈,現階段在下仍須為口奔馳、營營役役,不是話改變就可以改變,反而到有病的時候可有選擇的餘地,因為別人都等待做手術、電療或化療,我卻心無旁騖, 一於等死。只盼望這一天不會來得太早,好讓我能看見兒子自立,於願足矣!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慎思明辨

「信徒要順服執政掌權者,原因是政府所代表的管治和秩序是神所肯定的。」「信徒當尊重長官,因為他們是神的用人 ......

據《蘋果日報》報道,以上兩段話是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主任牧師吳宗文在今年27日一個祈禱會上引用《聖經‧羅馬書》向信眾說的,接着他更對五區補選發出指導性言論。如果記者沒有斷章取義並曲解吳宗文牧師的說話內容,則古今中外所有獨裁者聽了都會高興。

問題是,吳宗文牧師有沒有斷章取義並曲解《聖經》?且看《羅馬書》怎樣說: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作官的原不是叫行 善的懼怕,乃是叫作惡的懼怕。你願意不懼怕掌權的麼?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稱讚,因為他是神的用人,是與你有益的。你若作惡,卻當懼怕,因為他不是空空 的佩劍。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罰那作惡的,所以你們必須順服,不但是因為刑罰,也是因為良心。」(羅馬書第十三章1-5)

然而吳宗文牧師的引述,完全不理會誰行善、誰作惡,也不講良心,只一味叫人順服,彷彿父可以不慈,子卻不得不孝。

讓我們再看一段《彼得前書》:

「你們為主的原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彼得前書第二章13-15)

吳宗文牧師還說:「香港教會除了在所處社會作見證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歷史任務,就是如何令中國對基督教改觀 ......

吳宗文牧師所不知道的,是無論他怎樣說,中共政權都不會對基督教改觀,不過,他公開呼籲信眾要順服執政掌權者,倒叫胡錦濤、溫家寶喜出望外了。身為牧師不講社會公義,卻摧眉折腰事權貴,哀哉!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集思錄 (0410)

** 查良鏞先生在《明報》主政的年代是《明報》聲譽最隆的年代,但 稿酬卻不是最高。一位著名的專欄作家憶述當年如何與幾位同文設下「鴻門宴」,在席間向查先生要求加稿費。查大俠當然不是浪得虛名,酒酣耳熱之際還懂得耍太 極。他說:「難得高興,讓我們先吃飯,稿費的事明天再談。」第二天,各人卻收到查先生的信,情文並茂,言辭懇切,詳述不能加稿費的苦衷。據該專欄作家所 講,感動得差點主動提出減免稿酬。

** 查先生聰明,知道自己的弱點,要講一定講不過幾位當時得令、舌燦蓮花的專欄作家。他唯有使出自己的強項,以文字來說服各人。

** 有人統計過,口才好的人多數寫得一手好文章,相反,文章寫得好的人卻往往拙於言辭,證於查先生,倒是非常貼切。

** 然而口才好的人未必可以成為演說家。陶傑在今期 (1047)壹週刊》的專欄裡說:「中國三千年文化傳統,竟沒有一個演說家。」準確一點說,是沒有出色的面對群眾的演說家。陶傑將這個現象歸咎於中國人奴性太重、框框太多。

** 這令我想起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堪稱是一位傑出的演說家。他雄辯滔滔,本身卻沒有著作。他的言論主要是由他的學生記錄下來。

** 耶穌也沒有著作。耶穌在世上的言行也是由門徒記錄下來。耶穌的 言論扼要簡明,擅於在不同場合作不同比喻。有人要用石頭打死行淫的婦人,耶穌卻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有人問耶穌應 否納稅給凱撒,耶穌說:「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這就是機智。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上學去

側聞「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財力雄厚,但無論學生家境怎樣清貧,也不會獲得學費全免,換句話說,始終要交一些學費。這是針對人的劣根性:免費就不會珍惜。

自從實施九年 (現加至十二年) 免費教育,已沒有人會因家貧而失學,相反,不送子女上學,父母會被檢控。然而免費教育能促使學生發奮圖強嗎?有人更稱免費教育為強逼教育,既是強逼,必會造成抗拒,何苦!

我當年入讀的是鄉村小學,雖然獲得某機構資助,每月仍須繳交三元五角學費。到升上中學,因是私校,學費三級跳至每月七十元。這在四十幾年前是一個可觀的數目。及後申請了助學金,學費才驟減一半至三十五元,但加上書簿費和交通費,仍感吃力。

提起助學金,我特別要感謝當年的校長和老師。申請助學金要經過家訪、審查,三位老師山長水遠從銅鑼灣搭車到筲箕灣東大街,然後乘電船仔漂過鯉魚門,再步行一 大段路,光臨寒舍,為的是要確定我符合資格。而幾年後我從一位老師口中知道,所有助學金其實都是校長和全體老師聯合贊助的。

當年的學校只分官校、私校和教會或慈善團體辦的學校,學生無論是否受到資助,或多或少都要繳交學費,因此我們特別珍惜。在香港暴動的歲月,即使因為罷工或 街上有炸彈而令交通癱瘓,也無阻我們求學的決心。每天早上,總會見到滿街都是學生和老師,朝着同一個方向,徒步上學去。